ESG 是什麼
環境保護(E, environment)
環境保護指的是在溫室氣體排放、水及污水管理、生物多樣性等等環境議題下,實行污染防治與做到有效的控制及處理。企業的「營運型態」與「環境問題」有高度關聯性, 比如說製造業的運營過程需要耗用能源, 連帶的也許會產生空氣,河川,廢棄物甚至化學廢料等等對於環境的污染需要花費心力及經費去妥善處理。
社會責任(S, social)
社會責任是指任何有關產業影響之利害關係人面向,對內及對外包含夥伴員工關係、激勵制度、客戶福利、多樣化與共融等等,最主要可以分成4大區塊:員工、消費者、人權及社區。
領域一: 員工
企業營運過程最重要的財富,就是內部一起打拼的員工,所以這個領域議題涵蓋員工薪資福利,人力資源發展培訓、健康狀況、如何吸引優秀人才等問題。此外,隨著外在環境轉變因應各類型挑戰,如何提升相關情緒領導力溝通等等技能,並具備永續的意識及推動力,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領域二: 消費者
與「消費者」利益相關的議題包含產品安全、食品添加劑是否合法、成分清楚標示、副作用及其他危險性載明等等,或是金融/數位科技行業提供的軟體服務,是否有保護消費者個資/隱私權等等,都需要被高度重視。
領域三: 人權
ESG風險管理不可漠視的關鍵字,人權議題廣泛多元,例如「勞工面」的強迫勞動、同工同酬、集體談判,甚至使用童工、奴工等嚴重違背人道倫理,到「社會面」的健康危害、多元族群就業、居住權等。企業要以前瞻性思維,運用人權盡職調查,主動進行這個區塊的風險管理也可藉此檢視營運其他面向的潛在風險,例如:生產效率、環安衛等。
領域四: 社區回饋
企業的原料、土地、人力資源取之於社會,服務的對象也來自於社會,企業從以前向大眾源源不斷索取資源,轉變為回饋資源於當地社區,產生出正向的循環,讓社會得以永續也因為企業的存在而更良善美好,改善人類的生活。社區回饋的例子有:透過公益捐助幫助社區、在社區舉辦教育活動,辦理老人共餐等等方式是傳統企業最常使用的方法。
公司治理(G, governance)
商業倫理、競爭行為、供應鏈管理等與公司穩定度及公司聲譽相關的領域,被歸類為公司治理的範圍。
「G」談論與「治理」有關的議題,除了傳統公司治理的財務揭露、董監事利益迴避,現今管理還必須延伸到氣候變遷、供應鏈人權檢查管理、個資保護等面向,甚至必須為供應鏈在生產過程造成的環境破壞,做出適度的管理與補償。
董事會如今的職責必須從傳統的領域,擴大到環境及社會面向,不管是從風險管理,或是延伸到整個商業流程設計,都需要因應趨勢而重新調整。
ESG已成為評估企業的重要顯學
至於為什麼會有 ESG 的出現?你可以想像當不少企業主對外聲稱自己關懷環境、關注社會責任、遵守道德規範,卻沒有一個客觀的指標評估企業到底做到多少,只能任由企業主發布對自己有利、看似關懷環境......等,活動的新聞稿,不免讓大眾懷疑事情的真實性,也無法衡量每件永續活動帶給社會的實際價值。ESG作為衡量標準,企業對環境造成多大影響、如何改善,成效與數字直接呈現到大眾面前,增加了可信度也更好評估一間企業的永續成績。
過去對於企業經營唯一在乎的就是財務數據表現,但近幾年因為趨勢變化下,為投資人的付出營利不再是企業經營者的唯一考量, 越來越多投資指標開始嚴肅看待企業經營的過程中,
環境保護、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等各個方面的共好經營,並將ESG等議題列入評估與企業中長期發展之重要考量,並成為評估公司永續表現的穩定指標。這股投資新顯學, 作為企業經營者或是管理階層一份子的你不容小覷。
CSR 是什麼
CSR 指的是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根據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定義:一間企業貢獻經濟發展的同時,承諾遵守道德規範、改善員工及其家庭、當地整體社區、社會的生活品質。企業的商業模式必須具有永續的想法,除了維持企業的經營,需要營利之外,也要將社會和自然環境納入決策時的考量,意同「取之於社會並回饋於社會。」
你知道CSR報告書與永續報告書的差別嗎?
CSR報告書,是台灣企業早期揭露永續績效時,所使用的標準。
金管會在2010年前後,引導上市櫃公司遵循「上市上櫃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實務守則」,並在公司治理評鑑上, 加入了企業社會責任(CSR)評鑑指標,要求公司依循政府的規範,把公司的自發行為彙編而成的報告書,通稱為CSR報告書。
台灣2020的《公司治理規範》內,正式將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 CSR report 正名為永續報告書Sustainability Report/ESG Report, 鼓勵企業發布英文版,以強化上市櫃公司 ESG議題資訊揭露、深化公司永續治理文化。
哪些公司需要做永續報告書呢?
金管會先自2015年開始,要求上市(櫃)食品業、金融業、化學工業及實收資本額新臺幣100億元以上之公司,應依據GRI準則編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
2017年金管會又下修資本額門檻,50億元以上的企業也都納入編寫規範。
2020年則公佈資本額20億~50億以上之企業,2024年皆必須編制和申報永續報告書,並要求公司要在當年六月前完成CSR報告書的編制。所以編寫永續報告書, 已是企業投入 ESG 的必要工作。
SDG是什麼
過去30多年,全球化衍生了許多嚴重的議題,包括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損失、自然資源退化、貧富不均及傳染性疾病......等問題。因此企業在大量使用自然與社會資源的同時,也必須思考如何協助全球建立一個更穩定向上的世界。
前身是聯合國為了協助發展緩慢的國家脫離貧窮,於 2000 年發表的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希望透過倡議,號召各國政府投入資源,解決全球環境以及社會的重大議題,預計利用15年的時間來緩解貧窮、饑餓、飢餓等問題。但是15年過去後,雖然有些議題得到緩解,但仍有些問題持續惡化。因此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拍板定案,宣布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正式接替千禧年發展目標,並且以2016年為永續發展元年, 通過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goals),包括消除貧窮、消除飢餓、性別平等、永續消費與生產模式等,以及 169 項細項目標(targets),作為 2030 年前世界各國努力推動永續發展的方向,也正式把企業列為重要合作夥伴。
所以重視永續發展議題的企業,可以透過連結產品服務來解決問題, 抑或是模式創新能力,從根本原因出發,協助解決眾多全球問題。
那你知道ESG,CSR與與SDG 的差別是什麼?
ESG是由CSR延伸出的實踐原則
我們可以把CSR與ESG想像成,CSR 是一個廣泛的永續概念,而ESG則是如何實踐 CSR 的原則,也是從環境、社會、公司經營來評估一家企業的永續發展指標。所以永續經營是企業應該追求的大方向,CSR 是永續經營的主要概念,ESG是實踐CSR精神,並用來評估企業永續發展的衡量指標。 SDGs 是列出永續發展的細項目標,並共同執行。
企業為什麼要做ESG?
聯合國(UN)早在 2005 年提出 ESG 的概念,可是一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ESG的議題才獲得社會大眾的關注。原因在於企業長期共好經營各面向,除了經融收益得到投資人的信任外,這些點都是能夠帶動公司的績效維持在一定水準,所以當面臨到市場危機時,不管是人員,消費者,以及供應商端等等的經營,才不會受到太大幅度的波動影響。
從大環境追求企業永續發展的趨勢來看,其實企業運作的每個層面都跟ESG有關不只是永續部門人員,無論是業務、行銷、人資、研發、財會、法務、物流等等,各部門的各職能其實都會牽連到供應鏈、消費者意識、員工招募、產品設計、融資投資,甚至是法令政策等, 而知道如何在思考決策範圍內包含永續的核心準則, 是企業很關鍵需要有的觀念也是獲勝的最大關鍵。
資誠2021全球消費者洞察報告中也指出,永續品牌已成為消費者購買的重要因素之一,有70%消費者認同「信任」是購買商品的重要因素。品牌願意加強資訊揭露,選擇綠色供應鏈夥伴,支持在地生產降低碳排放等等作為,都能夠促進消費者對品牌的信心;品牌對於社會或是環境議題的投入,更是連結消費者忠誠度以及黏著消費的關鍵舉動。ESG影響的不只是企業本身運營需要考量的面向, 更是消費型態以及消費決定的重大改變。
總體環境對於ESG的要求規範
談到ESG的總體經營環境,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的議題在各國愈發被重視,全球追求淨零排碳及公平正義的趨勢下還會推出更多的管制措施,外銷企業一定會面臨更多的壓力與挑戰,只有達到管制標準、具備資格且邁向永續經營的企業,才能獲得國際訂單,維持國際合作型態。
對一些企業而言,如果沒有符合國際ESG相關標準,又或者從事的是高污染行業,銀行可能會跟你說,「No ESG, No Money」,像是金管會近年推動「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明載要求台灣企業在ESG報告要有更完整的揭露,也要利害關係人一起進步,因為一個好的企業,必須要兼顧「永續表現」與「企業獲利」兩件事情。
企業經營浪潮的挑戰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國際政策發展、全球供應鏈,或是資金供給、政府金融主管機關金管會多方要求企業做出永續成效,2050碳中和的聲音也正四處響應,方方面面都讓許多企業面臨愈來愈多的經營壓力。
員工重視的不再只是薪資福利是否勾競爭力,更多的是公司的經營是否公平正義;自己的付出與努力是否產生社會價值,能夠成為推動改變的一股力量;在性別平等以及關鍵性社會議題上,公司是否有站出立場來支持創造更包容多元的社會等等。 企業永續也開始不僅限於內部員工與管理者的責任,企業外部的參與者也是經營永續的一部份,外部參與者的永續作為也將被企業納入是否合作的考量,形成供應商正面臨淨零碳排的壓力。當企業的上下游永續觀念串連起來,帶動整個社會的環境意識,才能真正做到正向循環。
所以身處台灣的企業,唯有清楚認知到這股浪潮的存在以及未來商業環境的經營絕對必須要從永續發展為主軸來推動,提早永續人才的培力,讓領導力帶領團隊對內對外,透過核心企業競爭力來發揮社會影響力, 同心協力讓台灣在這些議題上有所作為,能夠在國際市場被尊重被信任,成為負責任的參與者。
專為中高階管理人打造的AGC LIVE適應性永續領導力培訓即將於2024年9月登場!
Comments